首页 社员天地 社员文苑 人生何处不青山
人生何处不青山 ——记九三学社六安直属小组组长陆云熙
作者:袁延毅    发布时间:2021/12/30    浏览:70344次

陆云熙先生的故乡在上海西南的松江县。

1908年6月21日,以制秤为业的陆家生下一个儿子,起名“云熙”。

陆云熙九岁那年,父亲突然染疾病故,陆家失去了经济来源。陆母做女工维持生计,不辞辛苦日夜操劳,让他读完了高小,后经人介绍投奔上海一家营造厂当学徒。这也奠定他一生土木建筑行业的职业生涯。

旧上海的小学徒

学徒的生活很苦,白天辛苦劳作,晚上还要看守工棚,工棚简陋,冬天棚外下大雪,棚内下小雪。陆云熙没有在恶劣的环境中沉沦,他凭借着曾学过三年英文,能看懂一些英文版的施工图纸,被老板调到“账房间”当学员,脱离了体力劳动。但每日记账、管材料、端茶送水、买烟沽酒的日子也并不轻松,他灵活,肯干,老板也很满意。这期间,他还报名参加了夜校的英文和语文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本领。

随着营造厂的经营不善,陆云熙短暂的学徒生涯中断了。为了生活,他到英国人的土木工程设计室当了练习生,从最基础的晒图作起,学设计,跟随工程师出入施工现场……在英国人手下讨生活,自然极不容易,技术活得干,打杂等体力活也得干。他咬紧牙关,硬是坚持了下来,学了三年施工,四年设计。这几年的辛苦和委屈不计其数,但总算学了不少知识,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苦熬七年后,在陆云熙二十岁那年,他终于“满师”了。

艰难的日子里,陆云熙没有放弃学习,他从英国人开的菲薄的“月规”里省出费用,补习、读夜学,并进入了夜院的建筑系读书。由于勤奋苦读,他扎实地学到了一些建筑方面的知识,这也成为他安身立命的根本,得以在“十里洋场”生存下去。

width=700

上海金山卫国防工程提前竣工,陆云熙(前排中)与参加建设的解放军军官合影

1937年上海沦陷,经济萧条,到处是无家可归的难民,陆云熙一家生计艰难。在1942年到1945年失业期间,为了让一家七口能活下去,他在马路边设一报摊卖小报,爱人和大女儿则在离家稍远处卖水菜,用微薄的收入贴补家用,一家人奋力挣扎着,努力在乱世生存下去。然而,穷家多磨难,他的长子和四女先后患病,家中却无钱送医,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他们逝去。

在旧上海生活三十年中,陆云熙工作了二十七年,陆续换过十三个工作,这些工作,既不是同一行业,也不是他自身所喜爱或擅长的,仅为养家糊口,勉强度日。

新中国的工程师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了!新生的上海,陆云熙感受到新生活的阳光和温暖。

当时,陆云熙在一家英商码头公司当建筑施工技术员,喜气洋溢的参加了职工自己的组织——海员工会。工会不断组织职工进行政治学习和阶级教育,他认识到 ,“技术本身并没有什么阶级性,‘技术为谁服务是一个根本性的大问题’”。他的政治觉悟得到很大的提高,逐渐成熟起来。

1953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号召技术人员归队。已经45岁的他毅然向英商码头公司辞职,投入到祖国怀抱里,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行列中。

1953年5月,他接受了一个光荣的任务:参加修建金山卫海防基地。

新中国建立伊始便修建海防工程,意义重大,尤其是在金山卫。1937年11月,日军曾以10万之众,在金山卫登陆,我沿海守军虽殊死抵抗,但终寡不敌众,除40余人突围外,其余全部壮烈殉国。登陆日军对城内百姓实行“三光”政策,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十月初三”惨案。陆云熙满怀革命的激情,与当地群众、解放军官兵一道,不分昼夜的辛苦劳作,把预计一年半的工期缩短到了九个月。工程结束时,大家高兴的拍摄了合影,珍藏纪念。

1953年7月,陆云熙进入南京市建筑工程公司工作,得以发挥所学专长,并在不断锤炼中成为独当一面的工程技术人员。

1956年,陆云熙工作调动至首都北京,参加三线建设,在二机部建筑设计院工作。因工作成绩突出,他受到党组织记功表彰,并推荐到清华大学进修。他做梦也想不到,在48岁之际能有幸踏进高等学府清华园深造。在回忆中,他说道:“更荣幸的是,在57年党授予我一个工程师的光荣称号。这对我这个三十五年前睡过木工棚的小学徒,做梦都做不到的事情。”

width=700

在南京市建筑工程公司工作期间,陆云熙(前排右一)所在的施工组获奖

在北京工作期间,陆云熙全家从上海迁往北京。解决了后顾之忧,他便以更投入的工作来表达他的欣喜和感谢。

1958年苏联撤走专家,前后三年时间三线工作便停下来。参与建设的人员分流到不同的地方,陆云熙准备举家回到上海。恰在此时,安徽省领导王光宇向中央要人,他应邀带领全家来到安徽。

到了安徽后,他先在省建设厅省工业设计院工作,参加设计兵工厂和8301国防工程。在自述中,他写道:“58年中央支援地方工业,我被下放到安徽省工业设计院,巧逢大跃进,我跑遍了大江南北,参加了许许多多的新建工厂的设计。三年中看到了一处处新工厂的烟囱,宛如雨后春笋;眼看到一片片新宿舍的灯光,恍似秋夜繁星。我衷心的歌颂:‘祖国啊,祖国!多么美好的祖国啊!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领导下,祖国获得了新生,爆发了新春,大踏步的跨上世界之林’。”

1961年,六安行署专员田方专访陆云熙,邀请他到六安工作。陆云熙欣然应允,带着全家来到六安,一直在六安地区建设公司工作,直到退休。他设计的工程有六安的光华厂、纱厂、六安师范……

1963年,陆云熙担任六安县政协委员。1964年,担任安徽省土木工程学会理事。

晚年,他津津乐道:我爱六安“生活工作两相宜”,我已把六安作为我的第二故乡。

九三学社在六安的“种子”

陆云熙20世纪50年代加入九三学社。

在工作六安几年后,他遇到同是九三学社社员的上海同乡谢铮先生。谢铮是上海支内人员,五十年代来安徽,承担项目建设,最终也应邀来到六安。

中共中央六中全会后,根据中央统战政策,民主党派进入恢复发展时期。1981年,组织关系隶属于合肥分社的陆、谢两人奉命组建六安小组,成为九三学社在六安地区的“两颗种子”。由于都是学建筑的,他们便从身边的土木工程学会入手,介绍了3 名有一定影响力的高中级知识分子加入九三学社。

1981年7月,经九三学社合肥分社批准,直属六安小组成立,陆云熙任组长。同时,批准胡广益、武凌涛、蒋远成等入社。面对没有固定办公场所和专职工作人员的情况,社员们群策群力,小组会议通常由蒋远成“跑腿”到社员家中通知,再借用市人大或、政协的会议室或在社员家中召开。

同年11月25日,陆云熙任六安市政协委员。

width=700

九三学社六安支社成立,裴尚同(前排左二)、陆云熙(前排左三)、胡广益(后排左二)、袁延毅(后排右一)等合影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九三学社六安小组发展很快。1982年9月9日上午,在六安地委小礼堂召开九三学社六安支社成立大会,九三学社合肥分社副主委裴尚同等出席会议。此时,六安支社已有社员11人。

会上,大家提议陆云熙继续担任支社主委。74岁的陆老因身体原因坚辞不受,提出请胡广益担任主委。最终,在民主和谐的会议氛围中完成了政治交接,胡广益担任九三学社六安支社主委,陆云熙任副主委。

陆云熙的晚年,全身心投入九三学社六安地方组织的建设,在他的投入下,九三学社六安小组建立、发展,成立支社,社员稳步发展,成为六安地区民主党派的一支重要力量,也为六安社会经济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1984年,九三学社安徽省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陆云熙等6人作为六安地区代表参加了会议。

width=700

陆云康等6名六安社员参加九三学社安徽省第四次代表大会

1985年,陆云熙连任市政协委员。

1987年,陆云熙在六安逝世,其幼子陆家琛(曾任九三学社安徽省委组织部部长)继承父辈遗志加入九三学社,传承爱国民主科学精神。

从松江到上海,从北京到安徽,陆云熙足迹辗转,从学徒工成长为工程师,参与国家建设;从九三学社社员到组建九三学社六安小组,陆云熙一路耕耘,矢志不移。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践行学问,陆老的人生可以为师也!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人情怀,可以为师!

人生何处不青山,莫问何处是乡关。(作者:社六安市委社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