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员天地 社员文苑 雏凤清于老凤声
雏凤清于老凤声 ——记九三学社芜湖市原供电支社的社员们
作者:夏娜    发布时间:2021/12/30    浏览:63105次

width=700

九三学社芜湖市原供电支社成立于2001年,社员们都工作在供电系统。从小组走到支社,社员也从5人发展到了16人。2020年,根据基层组织建设的需要,以供电支社为基础,组建了九三学社芜湖市第六支社。历史变迁,人事更迭,不变的是支社里那群九三人弘扬爱国民主科学的初心和共建祖国电网的决心。

支社的首任主委

现年73岁的王复兴是供电支社的首任主委。1962年,他从东南大学动力工程系毕业,被分配到皖南供电局(现芜湖供电公司)工作。当年的政治经济形势复杂,但这并没有熄灭王复兴心中电力报国的火焰。他毅然深入生产一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相继编撰了培训教材和现场专业技术规程十多本,他研究的《以储能电容器配整流装置作为变电所高压断路器和继电保护装置操作电源的危险性》发表在《华东电力》期刊,助推了全国范围内取消这种操作电源的使用。他主持并参与的多个变电站主变压器的测试和研究,对缓解当时的供电压力和确保主设备的安全运行起到了科技支撑的作用,为皖南电网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在后来的《安徽省电力志》上留下了芜湖供电人浓墨重彩的一笔。

1984年,王复兴调任芜湖供电局设计室主任,即如今芜湖百年电力品牌明远集团的电力设计院院长,完成了相应的运营体制改革。改革期间,他冲破阻力,克服困难,坚持不脱离设计不脱离业务的原则,打开了电力设计面向市场,按照市场经济运作的新局面。在这一重要的转型期内,他独立完成了后来著名的马钢公司高压实验室建筑工程所作的接地保护设计,创新采取的在一块瓦砾砖石回填的废墟上所建立的接地装置,最终实测接地电阻不大于0.35欧,得到了建设单位的高度评价,在业界也被传为一时佳话。

不走寻常路的“电二代”

80后的陈昊是“电二代”,刚入职时,他就放弃了职工子弟的“优势”,投身配网工作,从扛电缆干起,参与了大量的变电站出线电缆施放工程。配网工作被视为供电公司最基层、最艰苦的工作,这个皮肤黝黑的年轻人在工地上挥汗如雨的身影让人印象深刻。

2009年,公司有意调任他到机关担任配电专责。在大家看来,这可是基层员工“出头”的好机会。陈昊竟婉言谢绝了,“干配电管理基本功一定要扎实,我的专业知识和现场经验火候都不到。”在那之后,他继续苦练基本功,除了本职工作外还负责了配电信息化建设和自动化建设工作,全身心投入,不断总结经验,挖掘和搜集一线员工的应用需求……在此期间,陈昊还结合工作实际完成了配电运检工区大量配网管理规定的修订工作,作为主创人员创新研发了配电设备三维空间可视化管理系统,为自己在配电信息化领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2013年,陈昊经再次被推荐,担任芜湖供电公司运检部配电专责。在新的岗位上,他利用自己熟悉一线员工工作的优势,开启“5+2”、“白加黑”模式,绘制了新版配网全网大图,广泛应用于配网全范围业务中,实现了现场工作可即时查询、变更、绘制各类配网基础资料和数据运维的真正“无纸化”办公。

冲劲满满的“两小只”

“活泼的周冲和安静的陈超是供电支社社员们口中的“两小只”。说到这,周冲特别不服气,入职9年,他自认为是老员工了,“我一直认为继电保护是学霸才能从事的工种,在我心里,它充满了各种挑战等待我去一一征服”。说到工作,周冲满脸都是奕奕光彩。在芜湖市清竹变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周冲发现了图纸中的一处设计不合理,他坚守技术底线,及时与相关设计单位沟通,消除了潜在隐患,确保了芜湖地区南北220kV电网解环的第一步顺利完成,也为地区电网加上了一把“安全锁”。

陈超是研究生学霸,言语不多。2020年5月的一天,芜湖市下着瓢泼大雨,陈超紧急赶住一处损坏的变电站户外装置处更换插件。维修中,装置柜里的板件电回路一旦淋雨受潮会受到更大的损坏,陈超毫不犹豫地脱下了雨衣,小心翼翼地覆盖在板件上,等到故障修复完成,他也成了“落汤鸡”。作为芜湖本地人,陈超总是毫无怨言地在节假日“顶班”,让外地同事安心回家过节。2018年除夕,陈超全家正热热闹闹地吃着团圆饭,忽然接到工区电话:“110千伏港沟变因下雨导致直流接地。”陈超放下筷子,二话不说赶去现场。整整四小时的抢修令他经历了一个别样的除夕夜。

“他们这代人会比我们幸福,成就也必将超过我们这代。”满头白发的王复兴看到他一手建立起来的芜湖九三学社芜湖市供电支社“后浪”们的工作硕果感慨万分。周冲、陈超参与的继电保护一体化试验平台的研制获得了实用新型国家专利和外观专利,陈昊参与编制的《芜湖市2010-2015年“十二五”城市电网规划》则为整个芜湖电网的建设与改造提供了指导依据……他们的“故事”是九三学社芜湖市供电支社社员们岗位建功的缩影,是芜湖市全体社员双岗建功、履职尽职的一掠。(作者:社芜湖市委社员)